攻坚克难善用资源服务质量​ ——关于竹溪瑞城可替代材料创新足迹

2025-08-03

水泥是工程建设的“粮食”,其质量直接关系建筑安全与寿命。在“双碳”目标倒逼、矿山开采受限、原料波动加剧、客户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水泥生产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保压力增大、质量稳定性要求提升的多重挑战。竹溪瑞城P.O42.5水泥质量保供十巫南高速项目,面临金丰矿停产碎屑等混合材即将断供的严峻考验。公司管理层高度重视,直面形势,原料攻坚,破解资源断供及波动难题,筑牢质量根基。2025年7月15日骄阳似火,竹溪瑞城生产部主任张明协同化验室主任徐永军和物资公司周伟顶着40摄氏度烈日从竹溪瑞城公司出发,开车五十多公里直到陕西金龙石灰石矿山,了解石灰石矿山废弃页岩储量和成分,通过陕西金龙化验室主任向春青介绍灰黑色页岩含部分石灰石,氧化钙大约在30%左右,3天活性指数68%,28天活性指数62%,符合水泥生产混合材质量内控标准。据化验室主任徐永军介绍每月竹山金龙和竹溪瑞城用量大约3000吨左右,一方面可以缓解陕西金龙石灰石矿排土场堆放压力,降低石灰石剥采比,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降低外购材料成本和水泥质量成本,尤其2025年水泥市场持续低迷,量价齐跌,同价拼成本拼质量。

水泥生产的原材料,其品位、成分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熟料质量与水泥性能。然而我国水泥原料矿藏分布不均,部分矿区石灰石CaO含量波动超±5%、黏土铝氧率不稳定,加之矿山长期开采导致优质资源减少,原料“先天不足”成为质量控制的头号难题。   

竹溪瑞城生产管理团队顶着烈日深入陕西金龙石灰石矿区开展可替代碎屑的现场研讨活动的举措,提高干部思想站位,解决了金峰矿碎屑断供的水泥质量波动问题,这一实践表明原料攻坚不是被动“将就”,而是主动“适配”,通过矿山开采精细化、质量管理前瞻性、资源利用最大化,将“波动资源”转化为“稳定输入”,从源头筑牢

质量根基。这种“原料+管理”的双轮驱动,让资源利用效率与质量稳定性同步提升。   

协同管理,构建全链条质量生态,增强抗风险韧性,水泥质量不仅取决于生产环节,更贯穿于矿山开采、物流运输、终端服务的全链条。这种“全链条协同”模式,将质量管控从单一生产环节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通过信息共享、风险共担、服务共促,让质量稳定性从“企业内部”拓展到“产业链全域”。   

水泥质量的提升,是一场贯穿资源开发、工艺革新、管理升级的系统攻坚战。从矿山的“分层量化配矿”到窑专家系统的“数字燃烧”,从全链条协同到工地驻场服务,每一个环节的突破都印证着一个道理:攻坚克难不是“硬扛”,而是以问题为导向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善用资源不是“囤积”,而是以系统思维激活全要素价值。当我们将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生态协同融入水泥生产的全过程,就能在资源约束中生产出更稳定、更高效、更可持续的高质量水泥产品,为工程建设筑牢“基石”,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硬核”动力。

资源服务.png

                                                                   (集团公司: 袁昌成)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